解密Groupon一创业之初
编者注:本文节选自Nicholas Carlson的文章《INSIDE GROUPON: The Truth About The World’s Most Controversial Company》,有删节。
眼前是这样一幅画面:Groupon创始人兼CEO Andrew Mason坐在办公桌前,头戴耳机,眉头紧锁,千头万绪的事情让他显得有点焦躁:找不到合适的COO,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不断抛出各种令人头疼的问题,业内高管指责他是一个旁氏阴谋家,公司老员工要求加薪,商家顾客不满,与董事会辛辛苦苦募集到的9亿美元资金被传为是无能和贪婪的表现……最近,Groupon确实问题不断。
数月前,Groupon还是一个商业媒体的宠儿,被称为史上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,它拒绝了谷歌60亿美元的收购,计划以250亿美元的估值上市。然而,商界变幻无常,Groupon一下子由大家的“宠儿”变成了不被看好的“弃儿”,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已不再是它惊人的发展速度,而是它不断更新的亏损数额。
Groupon到底怎么了?为什么会变成这样?
是的,如今Groupon已经上市,但又将以怎样的方式收场?
Groupon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传奇公司,它背后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?这首先得从创业开始说起。
从0到1
2006年,Andrew Mason还只是西北大学的一名音乐系毕业生,在一家由Eric Lefkofsky投资成立的公司做实习。当时,Lefkofsky已经是互联网界一个有小名气的的富商,而Mason还只是一个无名小卒。
2007年1月,Mason联合Lefkofsky创立社交媒体平台The Point,旨在帮助用户以集体的力量解决一些个体难以完成的问题。The Point创立之初,包括创始人在内一共才五个人。在一次每周周一进行的公司例会上,Lefkofsky首次提出“团购”的创想,建议在The Point的基础上重建一个新的创业公司。不过,当时Mason和其他几位公司成员并不同意Lefkofsky的提议,认为不符合公司的核心使命。
2008年秋天,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和信贷市场陷入瘫痪,全球经济进入自由落体式的下滑阶段。2008年9月,雷曼兄弟申请破产,著名的硅谷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(Sequoia)给其投资组合公司提交了一份名为“静待投资良机”(”R.I.P. Good Times”)的报告。迫于这样的环境压力,Mason和Lefkofsky决定裁员,并计划做一些新的尝试。同时,加上Lefkofsky的坚持,于是Groupon终于诞生了。
起初,Groupon只是一个普通的发展项目,并没有一定要做大做强的远大抱负。
Groupon最初的模式是每日一单,帮助本地商家出售优惠券。作为一个开放平台,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起活动,但只有当参与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时,活动才生效。
对商家和消费者来说,Groupon所提供的是一种双赢的服务。因此,团购的概念很快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,给他们带来了方便和实惠。当地媒体获悉后对Groupon进行了大量报道。同时,公司员工也从自己的亲人朋友中招募到了很多商家业主,公司规模迅速扩大。
2008年12月,Lefkofsky聘请了Groupon现在的副董事长Ted Leonsis,以及Lefkofsky自己的长期商务合作伙伴Brad Keywell。
2010年初,Groupon员工数约300人。
2011年初,员工数增加至5000。
现在,员工数已超过10,000。
不仅员工人数快速增加,Groupon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。在公司上线后的短短6个月时间里,Groupon先后进驻波士顿、纽约和华盛顿,被称为史上发展最快的公司。
随着Groupon的兴起,越来越多赤裸裸的模仿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世界各地。Groupon认识到,面对众多争先恐后出现的竞争者,要么将他们彻底打败,收于麾下,要么完全不理会,专注于自己的事情,做大做强。2009年夏,Groupon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一定实力的初创公司,并招募了雅虎前副总裁Rob Solomon担任公司COO。
到这时,不仅消费者注意到了已展露头角的Groupon,媒体也开始将聚光灯投向这个被无数人看好的“新宠儿”。Mason开始频繁出现在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(CNBC),做客“The Today Show”,甚至还在2010年8月登上了《福布斯》封面。
至此,Groupon闪亮登场的任务已圆满完成。